股票在哪里可以加杠杆 扩大“有效”内需成关键!政治局会议清晰描绘明年经济轮廓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1749.82万元,占总成交额5.88%,游资资金净流出1195.15万元,占总成交额4.01%,散户资金净流入2944.97万元,占总成交额9.89%。
12月9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,会议强调,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,扩大国内需求;会议还指出,要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
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,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一个更积极、更坚定的信号,为明年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为明年经济描绘出清晰轮廓,明年GDP有望实现5%增速。
他进一步表示,今年我国出口表现较好,但明年美国关税政策或将加码,明年环境较今年更加艰巨,明年要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速度将面临较大压力,投资和消费将成为2025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消费成拉动内需“潜力股” “量”增长转为“质”升级
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要大力提振消费。宗良指出,内需中,消费是能挖掘较大潜力的一方面,如何有效扩大消费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。
宗良表示,2019年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是8%,到2024年6月-8月,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仅2%-2.7%,到10月增速增加到3%以上,虽有所上升,但与此前水平仍有较大距离。
数据显示,今年1-10月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.5%,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.4个百分点,大部分种类的商品消费增长放缓。
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,2024年内需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分配结构问题、宏观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扩张/紧缩的节奏,以及地产下行周期自身的势能变化。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表现为供给强于需求、供需强弱不平衡的态势,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宗良称,“2024年我国做了大量的工作,如‘以旧换新’政策、地方发消费券等,也取得了一定效果,2025年可以做得更多。”
宗良认为,2025年我国消费进入新时期,消费不再是简单的“量”的增长,而是“质”的提升,也是消费结构的升级,消费新形态的变动。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,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,体现了我国将打造新消费体系的变化。
柏文喜表示,2024年推行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,促进了传统消费、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质。2025年可在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多渠道增收、激发市场活力、增加就业机会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。
他进一步称,提振消费的过程中需注意从供给侧创造出更多高品质、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,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从需求侧要推动高质量就业和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。
东吴证券证券分析师芦哲认为,今年9月和10月,“以旧换新”拉动了1.2个点的社零增速,预计明年“以旧换新”消费政策会继续加大力度、扩大范围。一方面,耐用消费品补贴容易出现透支现象,当家庭的某类家电换新后,通常两三年内不会再有购买需求,因而需要政策加力扩围,挖掘消费电子等新领域的换新需求。另一方面,今年服务消费压力也在凸显,因此消费政策也需要更关注服务消费。
增加“有效”投资让市场主导投资
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,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。宗良认为,这是近几年内政策表述较明显的变化,预示着2025年政策总体相对宽松、相对积极,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有效拉动2025年“三大需求”。
会议强调,提高投资收益。宗良认为,“提高投资收益”更深层含义即是要增加有效投资。
“在存量或增量政策加码的情况下,强调提高投资收益更加有意义。”宗良称,在政策加码的情况下,容易出现一些盲目、重复的投资,短期来看增加了投资,但长期来看容易形成重复投资。在有前景且投资较少的领域,可增加投资,而在投资较多的领域不适合过度投资。
在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,宗良提出,要多发挥市场作用,让市场机会被大家看见,平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让市场来主导投资,政府发挥引导作用。
2024年以来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呈放缓趋势,1-10月同比增长3.4%,较年初放缓0.8个百分点。1-10月,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.3%,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1.6个百分点。
中国银行研报指出,在消费明显放缓的情况下,投资未能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,是导致2024年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重要原因。
柏文喜认为,投资对经济支撑作用不足体现在内需不足、房地产深度调整等方面。2025年,基础设施建设、科技创新、环境保护等行业的投资有望进一步提升。提高投资效益应从增加公共投资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、减税降费等措施入手,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,避免债务风险的累积。
宗良表示,基础设施投资虽有压力,但表现较好,民间投资仍然较弱。尽管房地产市场有所回稳,但房地产投资仍呈现下行态势股票在哪里可以加杠杆,短时间内要发生明显变化难度较大,基础设施投资、制造业投资潜力已基本挖掘,如何激发民间投资很重要。